“我们送给官府。”杨皓说。“如果官府觉得好,肯定会召集工匠制作。这犁是你打出来的,恐怕官府还要请你教其他工匠。”
文木匠一愣一愣的,有点晕。
杨皓又笑着说:“要是县尊觉得好,说不得还要将新犁进献给长安。”
“真的?”
杨皓朝长安方向叉手,说:“圣上常说‘民为重’,可见朝廷对民生关切。这新犁能让耕种省时省力。县尊若觉得好,自然要进献给朝廷,好让天下老百姓都能用上。”
文木匠一脸的憧憬,双手搓得都快要冒烟。
“六郎,这犁好!好犁!我儿好本事,才第一次见着犁地,就想出这么好犁。”
杨柏德犁了两三圈,过足了隐就将犁给了长工。
他人还没到,就哈哈笑着嚷嚷:“文木匠,你家可还有多余木材,能做多少就给我家先做了。我家要五十张。”
家里田地多,如今牛也多。他想将旧犁都换了。这样每天都可以早晚换着牛耕田,也不至于损了牛力。
文木匠还因为林琅说的远大前景愣神呢,听他说要五十张犁,顺口就应下了。
他还没反应过来,杨皓就说:“父亲,文木匠一个人做五十张犁,做好春耕也结束了。”
“是啊,是啊。杨郎君,我一人恐怕做不来。”
杨皓说:“今年春耕,我们家大概是来不及全部换这新犁了。倒不如将这里送去给官府。让官府组织人制作。会做的人多了,我们能多买一些。”
杨柏德听着,眼睛爆出光彩:“对,是该给官府送去。有了这样的好犁,我们怎么能瞒着。如果天下人都能用上这犁,该能剩下多少人力?”
只有将这犁给官府主动送去,做出新犁这个功劳,才会算到杨皓头上。
要是民间流传开了,等官府自己发现。这功劳就没了。
杨柏德比文木匠还急,转身大喊:“停下,停下。将新犁带过来。”又朝杨皓大声说。“六郎,你快准备马成。你我父子将犁给县尊送去。”
杨皓却不愿去:“由父亲与大兄送去……父亲,且一边说话。”
杨柏德疑惑,但还是跟他到一边,小声说:“你不愿去?”
“我不去,这功劳父亲难道还能少了我的?”杨皓也压低声音说。“如果我去了,县尊关注的肯定是我。如果我不去,则可以由大兄与县尊对答。”
又说:“县尊年纪大了,没有上升可能,且有知道我。他贪功可能性不大。大兄寒窗十年,前程还未定,若是能得县尊赏识,将他名字与这新犁一同上报给朝廷,对大兄前程多少有些好处。
“还有八郎如今十五了,且又在县学读书。若是能在县里有些名号。对他日后也有好处。你与大兄带上新犁,先让人去县学叫上八郎,会和你与大兄一同将新犁送去县衙。”
杨皓有想了想,说:“口说无凭。县尊肯定要试一下新犁。最好是让大兄亲自试用。如此,可让县尊对大兄印象更深。”
杨柏德听他说完,拍了拍他肩膀。颇为用力。
“你如此为兄弟筹谋。为父很欣慰!”
确实如杨皓所说。
新犁只要能得到肯定,给是他的功劳,不会因为他没露面而变少。
杨皓又说:“让大兄多说些好话。最好是说新犁之所以出现,是我与大兄共同商议出来的。”
该是他的功劳,他也不会让。
但这样的事情,和马蹄铁一样。不是算人头记功的。分功的人越多,整体的功劳就越大。
“就说是感念县尊……Emmm……反正就是劝农的号召。就说我们看到普通百姓家买不起牛,就想着做一张更轻便好用的犁……反正就是诸如此类的。”
“好,好。为父这就去找你大兄。”
“父亲,必须带上文木匠。”打铁趁热,现场弄清楚如何制作,县令就该可以当场上报了。
“好,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