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 防守反击(1 / 2)

“杀啊!”</p>

震天的呐喊响彻云霄。</p>

战斗从晚上凌晨持续到天亮,没有一刻停歇。</p>

范仲淹坐在后方营中,听着外面的嘈杂的声音,略微皱起眉头。</p>

声音中有火炮轰鸣,有枪声不断,还有手榴弹的持续爆炸。</p>

辽人最终还是选择在晚上开启夜战,利用手榴弹近身爆破,这确实让宋军有些猝不及防。</p>

这其实也算是火器时代的弊端之一,火器虽然厉害,可哪怕是雷汞步枪时代,白天的命中率也不是很高,更别说夜晚。</p>

要想完成火力覆盖,如果没有机枪和导弹,就只能依靠冲锋枪、自动步枪形成的火力网。</p>

但大宋现在连冲锋枪和自动步枪都没有,还处于后装燧发枪时代,哪怕已经研发出了撞针式火枪,可也还没有装备全军。</p>

那么同时期的西方是什么时候呢?</p>

大概是在巴黎公社那会,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的时期,此时西方的火器战术还处于线列步兵战术,也就是俗称的排队枪毙的时代。</p>

所以夜战的时候火器就很难发挥出威力——完全没有视野无法火力覆盖,也打不到人,很容易被敌人近身。</p>

不过赵骏为什么推崇喜欢玩防守战术的范仲淹,而不是推崇玩莽夫战术的韩琦?</p>

不就是因为范仲淹防守战术打得好,经验老道?</p>

他抵达幽燕之后,完全没有一头创向析津府的意思,直接开始在外围建立稳固营寨,挖壕沟修寨墙,步步紧逼,稳健推进防线。</p>

所以当辽军一头冲入宋军营垒的时候,他们才发现宋军也太狗了。</p>

外围是连绵纵深的数条壕沟,里面寨墙上方犹如城墙般修建了木质女墙,各大小营盘还有大量的碉楼、堡垒、火炮,四处连成一块。</p>

一旦遇到战事,营中的宋军就一股脑先往外放枪再说,打不打得准另说,吓也能吓突袭的辽军一跳。</p>

周围寨墙外四处都点燃了火把,照明不是很远,约十来丈的范围,有一些辽军摸到了寨墙下向里面扔手榴弹,但又很快被乱枪打死。</p>

还有些辽军在外围清理巡逻值岗的宋军,双方展开激战,互有伤亡。</p>

但总得来说,由于辽军缺乏进攻营寨的器械,几乎没有攻破宋军各处的营垒的可能。</p>

“报!”</p>

信使急匆匆进帐,向范仲淹禀报道:“报,相公,右营敌人已经被击退,周将军想出营追击。”</p>

“他追出去了吗?”</p>

范仲淹问。</p>

“尚未。”</p>

“让他先去支援前营。”</p>

“是。”</p>

信使出去回令。</p>

屋中除了范仲淹以外,还有河北路转运使韦焕之、提举常平司田佑、提举刑狱司王鼎、提举御史司韩昉等一路大员。</p>

等人走后范仲淹放下了手中的毛笔,低头瞥见了肩头落了根白发,叹道:“这仗不好打啊。”</p>

韦焕之纳闷道:“相公,辽人寸步不能进,又有何难?围城日久,自能胜之。”</p>

“要是这么容易就好了。”</p>

范仲淹笑了笑,把肩头的白发拂去,随后指着桌案上的舆图说道:“黑夜会缩减我们与辽人在野战方面的优势,除此之外,还有个问题很严重。”</p>

“什么问题?”</p>

众人不解。</p>

“我们的寨墙毕竟不能与辽人的城墙相比,白天还不算什么,到了夜晚如果他们偷偷运火炮到营地附近呢?”</p>

范仲淹反问。</p>

这句话顿时让众人升起一股冷意。</p>

辽国可不像西夏,举国之力也才那几百门炮而已。</p>

作为国力雄厚的大国,辽国在幽燕之地的火炮数量非常多,至少有一两千门以上。</p>

虽然不及大宋,可这个数量也足以应付和大宋之间的国家级别战争了。</p>

若是辽国把大炮运到野外来,他们的寨墙可抵挡不住轰击。</p>

“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我要把营垒放在此地,而非良乡城外了吧。”</p>

范仲淹见众人表情凝重,这才说道:“所幸辽人并无野战炮,不然后果就不敢设想,现在我们包围辽国城池,需要的是张弛有度,万不可心存侥幸,不能大意。”</p>

“是。”</p>

众人连忙应下。</p>

范仲淹就又道:“传我军令,待驱赶走附近的辽军之后,各营必须即刻派出斥候四处查探,小心敌人趁夜搬运火炮。”</p>

“是。”</p>

众人又再次应下。</p>

范仲淹下达军令之后,就再次伏在案上开始书写些什么。</p>

营外的枪声和手榴弹声音渐渐平息。</p>

等到接近天亮的时候,宋军果然在营外约三公里处发现了辽国的运送火炮的队伍。</p>

也是亏得宋军发现得早,若是让辽军顺利布置好火炮,怕是营寨就危险了。</p>

清晨时分,一夜未睡的范仲淹总算是走出了营帐,恰好提举常平司田佑从外面走了过来跟他说道:“相公,新一批的粮草到了。”</p>

“嗯,这封信你差人送去代州,让河东路转运使张尧佐即刻去办。”</p>

“是。”</p>

田佑应下,随即看向天空道:“最近天气变得阴沉了起来,怕是会下大雨。”</p>

范仲淹也抬起头看了一下天际,十月下旬的幽燕之地已经入冬,万物枯寂,远处的燕山山脉正被笼罩在阴云当中。</p>

虽然没有下雪,也没有下雨。但大地枯黄一片,在凌厉呼啸的北风当中,军旗招展,草屑、落叶四处乱飞,似乎在告诉地上的人们——凛冬来了。</p>

“下雨对我们确实不利,所以要速战速决了。”</p>

范仲淹眺目看向东方,目光越过析津,越过蓟州,越过营州,最终投向了榆关。</p>

那是狄青大军所在的方向。</p>

如果再这样继续打下去,宋军取得胜利肯定是一件必然的事情。</p>

因为辽军也就这三板斧,只要处理好他们的夜袭,步步紧逼,把良乡包围起来,城里的辽军就是待宰的羔羊。</p>

但这样做就是围城战了,会耗费很久。汉末时期,袁绍包围东武阳足足一年才杀死臧洪。唐中期睢阳之战叛军包围睢阳长达十个月才最终破城。</p>

如果辽军死命坚守,不肯出来与他们野战,那谁也不知道辽军城内有多少粮食,谁也不知道这场战争要打到什么时候。</p>

所以要想快速获得胜利,便只能用奇招。</p>

这奇招,便是狄青。</p>

十月中旬,榆关城上,轰鸣的炮火退去之后,就只剩下城上宋军粗重的喘息声音。</p>

这是狄青抵达榆关后的第六日。</p>

在这初冬时节,宋军穿着厚实的棉衣,脸上汗如雨下。</p>

很多人身上都凉飕飕的,汗水落下没多久就又被冷却凝固,与棉衣黏在一起,散发着难闻的臭味。</p>try{ggauto();} catch(ex){}

可没有人洗澡,也没有时间洗澡。</p>

不少人即便是吃饭也最多匆忙扒拉两口,灌一嘴随身携带的水壶,然后就继续投入战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