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扬帆,出海!(2 / 2)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日,高楼大厦,罗绮飘香,惊起自行车铃铛无数。</p>

也就是在这一年。</p>

大宋国力又比往年强盛许多的时候,大宋皇帝赵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大宋的强盛,决定于庆历十三年新年时期,举行史无前例的大朝会。</p>

这次他将邀请目前与大宋有所交集的多达六十余个国家来到大宋,让他们看到大宋的国力之兴盛,实力之强悍。</p>

为此在赵祯的示意下,外交部和礼部从年初开始,就选调人手,出使各国发出邀请。</p>

从去年到今年三月,两部筹备了达十余支使节团,分别出使。</p>

最先出发的当然是出使西域的使节团。</p>

李焘、孙友同、刘秉严等人于去年下半年出发,出使高昌与黑汗,最终帮助狄青顺利拿下整个西域。</p>

消息传回来,振奋人心。</p>

虽说这中间还是出了意外,让李焘身死,然而不提李焘身后朝廷会有多么大的奖赏,对他子孙后代与家人的帮助有多大。</p>

光这名留青史,就足以让许多求名之人欣然向往。</p>

因而其余使节团很多都兴奋不已,他们都是自愿报名,也都知道这一趟可能充满危险。</p>

不过危险也存在了机遇。</p>

或者自己回来,加官进爵。或者死了回来,那也无所谓,让子孙门荫。</p>

以往大宋数万官员,科举考试每年一百多名进士自然是含金量最高,但同样对于广大中下级官员来说,门荫才是主要上升通道。</p>

然而,如今大宋开放了更多的取士通道,制科、吏科、学科等等,门荫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少。</p>

谁都知道,朝廷越来越偏袒制科、吏科和学科,也就是后世俗称的公务员考试。制科可以理解为专业人才考公,吏科是临时工考公,学科是大学毕业生考公。</p>

聪明人已经能够想到,以后大宋很有可能取消门荫,自此科举成为最高级别考试,制科、吏科、学科则成为略差一级的考试。</p>

并且大宋对学历也愈发看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特别是高等大学文凭,基本上考学科往往十拿九稳,甚至是考科举都有额外加分。</p>

因而门荫只会消失在历史长河,除了对大宋有巨大的贡献以外。</p>

本身出使的只是礼部和外交部下级官员,自己上升空间有限,子孙后代也不一定能考中,为了自己和子孙博个前程,那自然从者云集。</p>

其中礼部主客郎中谭文学,外交部礼宾郎中章有为二人则成为了出使中东的代表。</p>

不要以为他们的官职很低。</p>

事实上礼部是一级部门,礼部尚书正二品,两个侍郎从二品。</p>

然后下级部门就只有祠祭、主客、膳部、仪制四司。</p>

每司一名郎中,两名员外郎,四名主事,分别为正五品、从五品以及正六品。</p>

外交部是二级部门,外交部尚书正三品,两个侍郎从三品。</p>

下级部门则有国政、涉外、礼宾、领事、法律、安全六司,同样都是一名郎中,两名员外郎,四名主事。</p>

但级别却没有降,也是正五品、从五品到正六品。</p>

其中国政司主要研究国家对外政策,比如对辽政策就是暂时和平,实际敌对。</p>

涉外司则是外交交涉,礼宾司是外交礼仪,领事司是负责对外驻扎,如在日本、越朝就有大宋领事馆。</p>

至于法律和安全就不用多说,研究其它国家的法律,以及涉外安全,特别是安全司,表面上是安全事务司,实际是调查它国内部情况。</p>

所以不管是礼部还是外交部,郎中和员外郎都不是什么低级官员,在本部内部已经属于仅次于尚书和侍郎的高级管事。</p>

而在整个大宋体制里,也算是中级官员,承担着礼仪以及外交事务。</p>

谭文学和章有为是此次出行的主要人员,下面自然还有几名主事、案首、签书、孔目、押司、勾当之类的六至九品随从官员以及吏员。</p>

三月上旬,一行人就带着王命抵达了广南东路的广州。</p>

正是晚春时节,广州太阳火辣,温度很高,让人觉得有些闷热。</p>

然而当他们抵达广州之后,看到的却是一副比天气还更加热火朝天的景象。</p>

宋代广州城自然没有后世那么大,它的实际位置就在后世以越秀区区政府为中心,北至东风中路,西至人民北路,东至东濠涌高架路,南至康泰路。</p>

总体来说跟后世的广州城比起来,它只是很小的一块地方,甚至越秀山都在城北郊外,自赵佗开始,便是广州最古老的城区。</p>

可此刻的广州城虽然城墙尚未被推倒,但城外却已经开始大量修建高楼大厦。</p>

珠江码头更是停了无数艘船只,那些舟船有的是小帆船,有的却遮天蔽日,如参天巨舟。</p>

港口船来船往,至少有数千艘舟船之多,沿着广州城外的码头连绵数里。</p>

无数的码头工人进进出出,不断卸货装货。码头内外人声鼎沸,各种各样的货物穿梭如流,还有大量的官府人员在维持秩序。</p>

这些人有海关,有衙门,有常平仓管,甚至还有本地厢军。</p>

谭文学等人是走水路过来,庆历年间,朝廷多次疏浚灵渠,早已经成为主要货运渠道。</p>

船队到了本地之后,因为已经是下午,也来不及参观看看整个码头的全貌,船停下之后,一行数十人下了船只。</p>

“谭郎中,章郎中!”</p>

“王漕司,苏知州。”</p>

他们下船后就派人通知了地方官府。</p>

广南东路转运司以及广州知州府很快就有人过来。</p>

其中带队的是转运使王罕,以及知州苏缄。</p>

王罕当年为潭州知州,后来政绩不错,多次升迁,如今已经是转运使。</p>

这苏缄则是苏颂的堂叔,但年龄却和苏颂差不多。</p>

他历史上在担任英州知州的时候,曾经领兵协助广州抗击侬智高,把侬智高打退,后来任邕州知州,死于越南入侵。</p>

不过此时大抵是不会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越南还敢入侵,也得问问在越南的大宋驻军答不答应。</p>

此刻二人亲自前来迎接。</p>

苏缄还好,职位比谭文学他们还低一级,但王罕是正四品,按理来说,正常公务,派个副转运使就差不多。</p>

然而这可是朝廷出使的重任,且这次出去,还要调动广州海军,自然不能马虎。</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