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麻利地洗漱了一下,和梓彤一起来到了东院,一大家子人几年来第一次聚得那么齐坐在一张桌子上吃早饭,我昨喝的确实有些多了,这一点食欲都没有,只喝了一碗热热的稀饭,吃零咸菜,清清肠子。</p>try{ggauto();} catch(ex){}
母亲一边吃饭,一边高心对我和梓彤道,国儿,梓彤啊,今年没有大年三十奥,今是年前的最后一个集了,你们看,要不咱们吃过饭后一起去赶集啊?</p>
赶集?今逢哪个集啊?我抬头看了母亲一眼,问道。</p>
奥,南大集。我是觉得,梓彤这又不用回门啥的,你们俩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去看看集上有没有什么需要添置的,趁着最后一个年集赶快买了吧,不然就得要年后过了元宵节才有集呢......</p>
其实这农村大集对我来早就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不过,却勾起了我的回忆,时候,一看到大人去集上,心里总是痒痒的,死活都要跟着去。有人看到这里就笑了,觉得有同感,因为在我们幼的心里是认定了去赶集有好吃的啊。没错,毕竟七八十年代物资匮乏,村里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店铺的,但是镇上,集上就完全不同了,那是一个镇的中心,全镇的老百姓需要买点日常用品,基本上都要来这里的。</p>
只是,要到吃的,其实这集上也并没有多少的,不像现在琳琅满目,在我们这些孩子眼中,好吃的也无非就是那些油条,包子之类的,还有一些散装食品,譬如,条酥,羊角蜜等之类的,这些东西对于今的孩子来可能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诱惑了。可是对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来,是完全不同的,每次见了都直流口水的。可惜的是,就算是我们能获得允许跟着大人去了集上,那也未必就一定能吃到的,这个道理虽然我们都懂,可是我们还是喊着想去,这其中的快乐无可比拟啊,呵呵呵......</p>
梓彤肯定是没有见过北方的集市啊,问了一下她今感觉怎么样,要不要去啊。她表示没有问题,不是太远的话,那正好全家人一起去乐呵乐呵。</p>
吃过饭,我蹬着三轮车,带着母亲,梓彤和妹妹,三弟和四弟各骑着一辆自行车,父亲和大哥不去,于是,我们一行六人朝十里路外的集市赶去。</p>
赶大集,在中国北方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可谓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显着的一个标志,也算是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最明显的一个象征。慢慢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国家城镇化建设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乡村集市不断的流转变迁,很多村里都已经有了超市,商品齐全,货架满满,但赶大集仍是北方农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p>
以前,肯定是没有后来如春笋般漫山遍野的那么多的商店和超市,智慧的人民就自行定了一个日子在某个地方集聚,并把自己的东西带上,到时候一起贩卖、交换一些自己过剩的农产品,或是自己制作的农用工具等,这样很快,一个集市就慢慢的出来了。习惯了之后,大部分的人已经形成了一种有事没事都要去集市上转转的习惯,现在这种习惯很多人仍然保留着,多年的习惯成了一种寄托,一种逢集必赶的情怀。</p>
适逢节前,采购年货的人们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村前的路上,人来人往的都是去赶集办年货或者早早就去了,已经办了年货刚回来的人,不时的就听到田野上有人问道,老六,这鱼多少钱一斤买的呀?</p>
哎呀,四哥啊,可别提了,太坑人了啊,我早知道前几就去买好搁着了,今足足是平时的两倍价啊。</p>
哎呦,我的个乖乖唻,那么贵啊,这可真吃不起了奥。</p></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