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64章:裁兵数额之争,两府三司大乱斗(1 / 2)

第165章裁兵数额之争,两府三司大乱斗</p>

翌日。</p>

中书、三司、枢密院的官员们都忙碌了起来。</p>

裁兵之策将由参知政事文彦博主笔,参知政事张方平、枢密副使庞籍为辅,三人共同撰写。</p>

所需任何资料、数据,其他衙门都须第一时间配合。</p>

台谏官们则进行监察。</p>

三衙的将领们皆心情紧张。</p>

他们知晓已难改朝廷裁兵之策,唯有希望裁减的人数可以少一些。</p>

一些老兵,除了当兵什么都不会。</p>

若将其放还为民,恐怕大概率会成为流匪贼盗。</p>

一些将领已上疏表达了担忧之心,赵祯都只回复了一句话:朝廷自会妥善安置。</p>

……</p>

十日后,近午时。</p>

裁兵之策的首稿摆放在中书省政事堂的桌子上。</p>

文彦博、张方平、庞籍三人,面带笑容,显然对此策很满意。</p>

按照惯例。</p>

此策应先令两府三司的相公们看罢之后,再提交给赵祯。</p>

文彦博为避免发生争执,将唐介、欧阳修和苏良三人也邀请了过来。</p>

此时。</p>

陈执中、夏竦、吴育、王尧臣、欧阳修、唐介、苏良七人心中都有一个裁兵的大概数字。</p>

毕竟,众人都经常翻阅大宋的军政信息,心中多少有一个预估。</p>

当即,七人便率先阅读起来。</p>

……</p>

此裁兵之策,共分为四个部分。</p>

其一,综述了大宋军队当下的基本情况。</p>

当下的禁军、厢军数量已高达一百二十五万余人,朝廷又常招流民入伍,数额与日俱增,以致民穷国匮,兵冗财竭,国用甚不足。</p>

有些地方,老弱病患占数近半,实乃国之大患……</p>

其二,言明了兵丁裁减的方式。</p>

四十岁以上体弱者与五十岁以上的士兵,一律裁减;</p>

定编定额,并省军营。由朝廷确定各个地方的总兵力数额,多余者一律裁掉,实行军营合并;</p>

设置精兵操练军规,不合规者,一律淘汰;</p>

部分禁军降为厢军,部分厢军可免为民。</p>

限民入伍,地方需劳力者可酬之以工,不可将流民、盗贼等募为兵丁,应采取其他安抚措施。</p>

新募兵丁,严格控制军费数额,禁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五十贯,厢军平均每兵岁费不能超过三十贯。</p>

对低阶武将进行裁减,部分合并军营之处,可十之裁二。</p>

……</p>

其三,提出了三十余项安置措施。</p>

有功绩而不能战斗者,列为剩员、小分,薪资减半,调任为各个州府或军营的杂役或巡察各地的仓储和草料场等地;</p>

体弱或岁高被放还为民者,根据军功或入伍年限,结合家庭情况,对其施行减免赋税、给予田地、金钱抚恤等多种恩惠方式;</p>

军士阵亡有妻者,月粮全给,守节则给终身;病故有妻者,月给米六斗三年;</p>

裁减之兵生乱者,减去所有恩赏,罪加一等。</p>

……</p>

其四,结合地方州府的安置能力推断出了整体的裁兵数目。</p>

这个数目,其实才是大家最关心的。</p>

“放还为民者约二十六万人,减为剩员者四万人,共计三十万人。而后三年,渐减之,余八十万人最佳。”</p>

这三十万人,大多半都是西北、河北、河东、京东、京西之路的羸弱之兵。</p>

而剩员,则是衣食减半,重新安排事务。</p>

这份裁兵之策,逻辑清晰,论证合理。</p>

从裁减到安抚,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考虑到了各种不同的情况。</p>

苏良看到这个数目,又结合裁兵之策上对各个地方接收能力的推断,脸上不由得露出一抹笑容。</p>

这个结果,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一些。</p>

够干脆!够大胆!够有气魄!</p>

而此刻。</p>

陈执中的脸色黑了下来,一旁的夏竦则是紧紧皱起眉头。</p>

很显然,这不在他们的预期之中。</p>

陈执中和夏竦还未开口。</p>

一旁的三司使王尧臣便率先开口道:“三位,你们是不是太保守了,就裁减三十万人吗,我朝当下可是有一百二十多万士兵。这可是一百二十多万张嘴,吃喝住行,皆有朝廷供给,实乃大负担!”</p>

听到此话。</p>

欧阳修、唐介、苏良不由得都笑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