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开征商税(1 / 2)

在一番深入细致的议论与探讨之后,朱平安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各方利弊,最终还是决定先摸清景国朝廷背后的如意算盘和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再做出明智而审慎的决策。他深知,任何决策都将关乎国运民生,马虎不得。</p>

紧随其后的议程中,朱平安借着讨论的余热,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却又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建议——降低农税,转而加重商税征收。这无疑是对自古以来沿袭的“士农工商”传统社会秩序的一次大胆挑战,这样的变革之举,对于曾经饱读诗书、秉持传统的朝臣们来说,无疑是需要极大勇气去直面并发表意见的。故此,尽管众人对此议论纷纷,却无人敢轻易打破这份沉重的沉默,开口表达自己的立场。</p>

面对大殿之上的一片寂静,朱平安的目光在众臣之间缓缓扫过,他心中了然,这些人并非无话可说,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或者是在期待有人率先发声,引领这场可能改变国家经济格局的大讨论。</p>

于是,朱平安以一种沉稳而又坚定的语气打破了这压抑的气氛:“各位爱卿,关于这个问题,不知是否有人曾具体计算过,商人阶层,究竟掌握着多少钱财?这些资金如何合理引导和利用,又将为我大秦带来怎样的繁荣景象?”此言一出,不仅让原本静默无声的大殿瞬间活跃起来,更引发了众人对新的税收政策深层次的思考。</p>

王猛,深思熟虑之后,终究按捺不住内心翻涌的思绪,那沉稳有力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开来:“赋税,实乃国家立足之基石,维系社稷稳定之根本。然而,陛下所提及的重商之举,却令人颇感惊异,还请陛下解惑,此言究竟蕴含何等深意?”</p>

朱平安,目光如炬,神态坚定,他慎重其事地吐露着每一个字,仿佛每个音节都承载着重塑国策的决心:“朕之意,在于开征商业税!”</p>

这一声宣告,如同晴天霹雳般震撼了内阁群臣的心神,他们个个面色微变,心潮澎湃,皆因这提议触及了长久以来朝廷对商业税收的微妙态度。</p>

朱平安并未就此停歇,他进一步阐述道:“诸位爱卿,请细想我中原大地,,从事商业者虽只占一两成比例,但其手中掌握的财富,却至少占据了天下总体的六七成之多。倘若我们能合理取之于商贾之一二,用之于百姓,充实于国库。”</p>

“商贸流通,货殖天下,此乃繁荣昌盛之基石。然,道路桥梁、关隘港口之建设维护,乃至边防巩固、灾荒赈济,无一不需耗费巨资。为此,商业税,旨在取之于商,用之于民,使工商繁荣与社会安定相辅相成。</p>

狄仁杰,在深思片刻之后,毅然接过了话茬:“陛下所提出的开征商业税之策,其背后的深远意义在于对商贾阶层地位的明确提升与深度认可,这意味着我朝将在政策层面上史无前例地赋予商人更为举足轻重的地位,使之真正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柱力量。然而,此种变革之举,恐怕难以避免地会触动那些坚守传统观念、崇尚儒学经典的读书人的敏感神经。”</p>

“怀英所剖析的观点,恰恰触及到了朕实行科举取士制度改革的核心所在。如今,这幽城一隅的教育体系已然步入正轨,学堂之内,学子们秩序井然,研习典籍,勤奋不已。然而,每当夜深人静,朕常常陷入深思,那些终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读书人,虽然熟读经史子集,却往往困于理论而疏于实践,这样的他们,对于黎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改善,究竟能带来何种实质性的裨益呢?”朱平安沉声开口。</p>

当初,朱平安力排众议,倾心创办了这座面向所有人的免费学堂,其初衷便是期望有一天能够打破旧有的知识阶层壁垒,将那些只知道空谈孔孟之道、沉浸在“之乎者也”无尽循环中的酸腐儒生们从高位上拉下马来。他坚信,真正的学问应服务于民众,而非高居庙堂之上仅供少数人自我陶醉。唯有这样,才能让学识真正地流淌在民间,滋养万物,使百姓受益,国家得以强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