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8烟花架(1 / 2)

第449章448烟花架</p>

“朕闻虏入已久恃,各边小有备,贼稍知畏,可于诸城堡遍给火器以御之,仍坚守勿战,以仰奉上天保之意。”</p>

兵部,杨博在值房看着宫里送来嘉靖皇帝的条子,也在默默思索此事。</p>

杨博没去想嘉靖皇帝怎么想起火器这一茬,还知道于诸城堡遍给火器以御之,可是他在宣大呆过,可是知道现在明军使用的火器还是很犀利的,特别是边堡防御中表现尤其好用。</p>

火器使用,不担心弓手疲乏,射出箭矢绵软无力,可以持续作战,只要有充足的药石。</p>

当初自己也是想法设法为宣大和蓟镇弄到一批火器,可是费了不小的劲才说动兵部和工部,可是拿到的火器虽多,但分发下去后还是不过沧海一粟,根本就不够用。</p>

到了京城入驻兵部,他也才知道其中详情。</p>

一是朝廷没钱,无力大规模制造火器,二就是之前自己遇到的情况,需要用钱从工部把火器换出来。</p>

说来好笑,从紧张的朝廷开支中拨出来银钱打造的东西,朝廷要用还要给人送银子。</p>

不过,这就是文官集团定下的规矩,兵部发出去的兵饷,银子没出京城,兵部那份就已经在交接的时候直接扣下了,而他自己也会从中分润到好处,你说叫他怎么管?</p>

嘉靖皇帝给出的条子,虽然比较保守,可也是目前一个稳妥的做法。</p>

边堡只要坚持防御姿态,鞑子就很难从边境抢掠中得到收获。</p>

边堡在,鞑子也不敢绕道大举深入内地,毕竟后路还在明军手中。</p>

想想这些年的天气,杨博当然不觉得是用兵的时机,现在鞑子在延绥等地肆虐,兵锋甚锐,与其出兵对战不如按陛下所说防御城池。</p>

想来,边镇军将怕也是这么想的。</p>

想到此,杨博提笔在案上宣纸上开始写起奏疏。</p>

“臣谨对,今岁虏谋异常在西者,分入宣云以诱我蓟西之兵,在东者分屯辽右,以窥我蓟东之怠,大意垂涎畿甸欲为深入之计,仰蒙宸谕中外戒严,虏遂西侵宣大,今塞外早寒势无能为,臣谨如圣谕传示边臣”</p>

嘉靖皇帝之前就要各地防备鞑子入侵,不管怎么样和兵部的策划是一致的,这个时候自然要小小的拍皇帝的龙屁。</p>

之后,自然是顺着说陛下英明,火器对于边堡防御有力云云。</p>

不过,杨博想的可不是要一点点火器,而是详细叙述目前九边火器的分配。</p>

九边重镇,说是重镇,但是依旧是轻重缓急,最重的自然是蓟镇,其次是宣府和大同,自东向西地位逐渐下降,火器分配亦然。</p>

杨博自然想要陛下能够给九边定下一批火器,如果能确定数量就更好了。</p>

杨博会算计,严世番自然也懂这些,严嵩的奏疏由他来书写,自然由财政紧张来说事,说工部库房的火器已经不多,急需户部拨银打造,工部库房里的火器全部转给兵部,但是数量自然很少。</p>

两份奏疏回到嘉靖皇帝面前,杨博的奏疏自然很中肯,也很让他欢喜,而严嵩的奏疏就只能让他皱眉。</p>

嘉靖皇帝当然不如高耀那么清楚朝廷财政难题,但是也清楚肯定不会有太多银钱,不然也不会时常拖延京官的俸禄。</p>

不过高耀管钱袋子还是让他很放心的,至少每年的兵饷,户部都会早早的做好规划,其他的用度则是闪转腾挪一番。</p>

兵饷拖不得,一拖就要闹出兵变来,实在让他头疼。</p>

至于其他的,能拖则拖。</p>

现在严嵩的奏疏叫穷,嘉靖皇帝自然相信,朝廷没有多余银钱拨付工部打造火器。</p>

稍微思考后,嘉靖皇帝还是在奏疏后面写道:“然,蓟镇火器,工部亦以时多给之。”</p>

是的,九边之重自然还是蓟镇,有蓟镇大军在侧,嘉靖皇帝才能觉得安全,既然火器不足,自然还是要紧着蓟镇,其他军镇就先将就一下吧。</p>

西苑、内阁和兵部之间的一番角力,魏广德和裕王自然是没看明白的,虽然好奇朝廷怎么忽然看重火器了,而其中关于兵部和工部的一场隐藏角逐就更是不清楚了。</p>

即便是都察院在这时候上奏,兵部尚书杨博在任上三年考满,评语为所司事繁而称职无过,嘉靖皇帝遣中官赍赐羊酒宝钞。</p>

兴许是看兵部最近闹得欢实,袁炜有点坐不住了。</p>

很快,钦天监在礼部督导下出大统历,皇帝命颁赐群臣。</p>

礼部奏各省奏今岁乡试录文既已传,谨奏皇帝御览。</p>

是日,寿光阁成,礼部尚书袁炜上奏贺。</p>

这寿光阁,是工部出人出料,内廷督建,礼部尚书袁炜带头上表庆贺,目的自然是讨嘉靖皇帝欢喜,毕竟朝中大臣大多对皇帝兴建如大高玄殿、乾元阁等建筑,在北京原有天、地坛基础上又营建日坛和月坛是颇有微词的。</p>

就最近一月,不光是寿光阁建成,还有清熙殿完工,嘉靖皇帝都是对督造太监元亨等及工部官员大加赏赐。</p>

现在发生礼部尚书带头上表祝贺的事儿,更是让袁炜在朝中声望暴跌。</p>

对于这事儿,裕王也只是在王府里摇摇头,老爹要建的东西,他做儿子的自然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过也是把袁炜看轻。</p>

同僚们的不解和贬低,却没有影响袁炜进取之心。</p>

嘉靖四十年十一月甲午,一道上谕从西苑传出。</p>

“敕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袁炜太子太保,改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典机务。”</p>

袁炜入阁了。</p>

在百官惊诧之余,袁炜上表请辞,上优诏不允。</p>

对袁炜入阁,魏广德倒是不吃惊,毕竟陈矩早就给他打了预防针。</p>

不过魏广德还是对袁炜判断局势的准确有些叹为观止。</p>

魏广德知道袁炜年内可能会入阁的消息,可是陈矩从高忠那里听来的。</p>

高忠是谁,嘉靖皇帝身边仅次于黄锦的人物,甚至这个判断或许还是高忠和黄锦一起才分析出来的。</p>

可是袁炜呢?</p>

礼部之前一直蛰伏,突然就是一通操作,然后袁炜就入阁了。</p>

“袁尚书,不,袁阁老还真是”</p>

消息传到裕王府,魏广德也只是感叹一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