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月票和推荐票!
提问的记者胸口挂着《纽约邮报》的吊牌,双眼异常锐利紧紧盯着马修,他就是故意在刁难这个如同火箭一般直冲云霄的好莱坞新锐明星。
他得到线人报告马修-霍纳在华纳制作厂的消息之后,来时的路上已经设计好了这个问题,并且赶过来还与守在制片厂的大多数同行达成了默契,如果马修-霍纳出现的话,由他来提第一个问题。
新年前后这段时间,马修-霍纳实在是太火了,一举一动都是新闻,哪怕远在欧洲,也不断吸引人的关注,不但抢到了娱乐和时政众多媒体的头条,还一举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借着慈善这把火,将自身的名气与影响力越烧越旺。
这样的明星很红?红到发紫?像他这样有良知有职业准则的记者,就是专门来揭示这些过渡包装的人的真实面目的。
马修-霍纳不是打着慈善的旗号,来做提高自身名气的事吗?那他用一个最简单直接,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直接怼过去,只要他回答稍微有点纰漏,在场的这些同行肯定不会放过他,会用海一般的问题彻底压垮他!
这个记者问出的问题,明显带有陷阱,马修听过之后,立即意识到了这一点。
最近这段时间,北美媒体和公众的舆论基本都是倾向于他这边,但这样的问题一旦回答不好,极有可能导致舆论转向。
很多明星的人设,其实就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开始崩盘的。
当然,他也可以选择不回答,华纳制片厂的安保人员已经来到了旁边,完全可以让他们隔开一条道路上车离开。
这明显不是最好的选择。
马修如今也是身经百战了,加上本身较为多疑和谨慎,不难发现问题中的陷阱,而且长期受海伦-赫尔曼和伊莲娜-波雅尔的熏陶,也有足够应对记者刁难问题的急智。
如果实在没有好的答案,他肯定三缄其口,拍屁股走人。
不过,短短数秒钟的时间,马修已经想到了合适的答案,面对记者的一串话筒和录音笔,直接说道:“我非常想这么做,但我明白自己做演员更为有用。与在一片田地里度过一个星期相比,我拍一部电影就可以有经济能力做更多的善事、吸引更多的注意,也能号召更多人投入到这份事业中来,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人多力量能变大。”
那个《纽约邮报》的记者似乎没想到他能给出这样的答案,张了张嘴,一时间竟然无话可说。
“F@#K!”那个记者心中爆了句粗口,“这答案简直无懈可击。”
他还来不及再提问,就有记者抢在在前面,其他记者已经给了他面子,当然不会继续等下去。
一个女记者大声问道,“非洲的旅程是不是让你很有感触?”
不是所有记者都想毁灭一个人,他们更感兴趣读者关注什么,读者的关注就是他们的问题。
新年之前,娱乐和时政类新闻接连不断的报道,新年过后《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已经让马修和联合国的慈善大使成为了热点话题之一。
“这次非洲之旅让我越来越理解人生,越来越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论及包装宣传自己,马修已经得到了海伦-赫尔曼的真传,“当我踏入难民营,那种惨烈程度让我眩晕。从那之后,我改变了很多。从某种程度上说,那段经历使我更坚强,更懂得生活的真谛。今后,我不会向生活、向生命索取什么。”
这么有深度的话,马修当然说不出来,海伦-赫尔曼之前专门让他背诵过一些稿子,以便不时之需。
这还没完,马修又郑重的说道,“人们拥有了很多之后,总是想要更多的东西,甚至没有意识到应该对本身拥有的这些东西感恩。每个人都觉得生命、生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你面对苦难的人群,你会发现,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
继续有记者提问,各种问题都有,马修不准备再回答了,大声说道,“抱歉了,各位,我今天还有其他事情,就到这里吧。”
华纳制片厂的安保人员连忙给他分开记者,马修不再管记者的问题,上了贝拉-安德森驾驶的奔驰越野车,随着他关上车门,也将各种纷纷扰扰隔绝在了外面。
“去南博伟大街。”马修对贝拉-安德森说道。
贝拉-安德森点了点头,迅速发动汽车离开了华纳制片厂。
刚刚马修去华纳制片厂的《斯巴达三百勇士》剧组看了看,目前这个项目虽然剧本还没有确定,但主体框架和人物设定基本都有了,加上有弗兰克-米勒的原版插画小说作为参考,剧组已经进入到了甄选演员的阶段。
《斯巴达三百勇士》剧组不会对外公开试镜,除去两名重要的男性配角之外,其他所有角色的演员,都会使用天使经纪公司旗下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