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兴灵路经略使(2 / 2)

一世富贵 安化军 1808 字 2个月前

千言万语,还是归结到一个钱字上来。在宋朝这个年代,有钱就有了一切,民间对钱无比热情。三司只要保证了经济的良性循环,一切就都不是问题。

至于本地原来的民户,则要并帐为村,变游牧为驻牧。由官方主持划分牧地,建越冬棚舍,成为牧业村庄。前期可以由营田务提供越冬的牧草,牧民用牲畜来换,以后可以出现专门种植牧草的农户。解决了牧民靠天吃饭,生命无常的生存处境,文化心理就以慢慢变过来。这一带本就不是出身哪个民族的问题,而是生产方式的不同带来的文化不同,哪怕把这里的人全部换成汉人,生产方式不变,依然会出现离心倾向。慢慢发展,牧民可以转变成农民,只要土地水源合适,他们一样可以学会种庄稼。

进党项腹地的时候,徐平特意强调过凡是不耕不牧者,一律要到都护府报到,以后就变成到经略司报到了。说到底,这就是用阶级斗争的手段降低民族冲突的矛盾。游牧部落底层的牧民是非常苦的,没有什么田园牧歌,大量奴隶的存在本就说明了问题。有了一千年的见识,便就知道到了这里之后,绝不能再依赖以前的部落首领,不然无法改变。合作的部落首领,朝廷会给钱,让他们到城市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由朝廷养起来。不合作的首领,则就只能是镇压的对象了,在这些里驻那么多兵总要有事情做。而如果有跟朝廷合作还愿意继续劳作的,当然也欢迎,不介意给他们荣眷,以劝世人。

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细细想来千头万绪,徐平付出了无数不眠这夜,尽量以自己的见识考虑尽可能多的细节。

比如牧地改农田,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沙漠化?这在徐平前世是个常识一样的问题,但在这个年代却未必。为了解心中的疑惑,徐平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再加上实际考察,才最后笃定不必担心。沙漠化无关农耕还是放牧,而只跟是否过度开发有关。过度开垦农田会引起沙漠化,过度放牧同样也会。实际上在农业最发达的秦汉时期,从这里一直到阴山,都没有成片的沙漠。现在黑山监军司南边的沙漠,恰恰是在废弃农田,全部改为牧地的唐朝之后出现的。大量胡族内迁,人口突增,过度放牧才出现的问题。如果把这一带重新开垦为农田,配套合适的措施,让那片沙漠消失也有可能。

跟吴遵路讨论着他以后施政的细节,不知不觉就到了傍晚时分。徐平吩咐掌灯,摆了酒筵,为吴遵路接风。

刘兼济和种世衡在灵州城下指挥战事,谭虎从来不参与,作陪的只有张亢、田况和王凯三人。他们现在都已经是方面大将,位比管军,跟两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吴遵路作为一路经略使,已经没了用兵之权,不再是帅臣,跟他们实际地位相当。

饮了几轮酒,徐平道:“于我们都护府来说,现在最要紧的事情是攻下灵州,让未归附朝廷的党项豪酋再没有侥幸之心,而后大军北上。于吴经略来说,则是手下欠缺人手。朝廷允诺,令录以下官员,可以许其自辟。你们家里若是有合适的亲友,可以提出来,让吴经略上奏朝廷,来西北效力。这是个好机会,凡新设州县,官员一律堂除,以后是个晋身之阶。而且来这里为官减磨勘,为官两年减一年,两考一任,两任任满。”

见徐平为自己说话,吴遵路忙起身道谢,两人饮了一杯。

徐平小门小户,家里没有什么人,惟有一个丈人林文思,年纪大了没必要来再来西北镀金。其他几人家中都是有数人为官,听了徐平的话记在心里,回去考虑。

对于一般官员来说,堂除就是一个分水岭,有了这种经历才算有了前程。四年两任减磨勘看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好处非常大。这个年代很多官员都是一年两年便调任,做不满三年一任。而官员的考绩是按到任离任的实际日期,加起来算年数的,以日为单位加满一年才算一考。频繁调职,在路上用掉的时间,很可能比任职时间都长,西北四年可以当一般地方十几年的资历。这样算下来,对有点追求的官员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不说别人,这几年跟在徐平身边,柳三变依然过的是写写诗词喝小酒的日子,官阶也飞速地升上去了。同年之中,他没有什么突出政绩,竟然也冲到了第一梯队。

做事情终究是要靠人,经过徐平一再争取,朝廷给西北地区官员的待遇终于提了上来。